曾经“中场大师”频出的意甲,现在为什么中场星味越来越淡?

发布时间:

2020-09-18 02:37:10

类型:

足球资讯

来源 :nba录像吧

继博纳文图拉在佛罗伦萨以5号亮相后,比格利亚也正式官宣去往土超升班马卡拉古拉克。

曾经“中场大师”频出的意甲,现在为什么中场星味越来越淡?(1)

曾经“中场大师”频出的意甲,现在为什么中场星味越来越淡?(2)

曾经“中场大师”频出的意甲,现在为什么中场星味越来越淡?(3)

从蒙托利沃、阿奎拉尼、波利、克里斯坦特、洛卡特利、博纳文图拉、比格利亚……后皮尔洛时代米兰的中场人来人往,在皮奥利执掌的第二年,当“大伊布”体系确定之后,这些旧时的人,终于成了圣西罗的往事。借着博纳文图拉落定佛罗伦萨,比格利亚离开欧洲顶级联赛,就聊聊这些年意甲中场的那些事吧。那些顶着接班人的名号而来人啊在皮尔洛离开米兰之后,米兰在一段时间内疯狂的找皮尔洛接班人。

曾经“中场大师”频出的意甲,现在为什么中场星味越来越淡?(4)

这也是人类的本质,都愿意不断复制成功的模板。

可是足坛的天才与传奇正是因为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成长都有不可复制性。

别说皮尔洛,那些年的马拉多纳接班人、齐达内接班人、罗纳尔多接班人又怎样?

而那些成功了的人往往不叫接班人,而叫自己的名字,比如梅西、莫德里奇、C罗,他们谁都不是谁的接班人,而是他们自己的传奇。

所以那些年米兰疯狂寻找皮尔洛接班人,是可以预见的失败。

1984年的阿奎拉尼和1985年的蒙托利沃,就在米兰到处张贴寻人启事寻找皮尔洛接班人的那几年来到了圣西罗。

曾经“中场大师”频出的意甲,现在为什么中场星味越来越淡?(5)

曾经“中场大师”频出的意甲,现在为什么中场星味越来越淡?(6)

你说他们不出色吗,当然不是,他们都留下了不少名场面,尤其是阿奎拉尼,当年米兰没钱买断制造了一个历史上24.5场的惨案,使得很多老米兰球迷对阿奎拉尼有愧疚感。有意思的是这两位皮尔洛接班人兜兜转转,佛罗伦萨、米兰前后脚,始终没有在一支俱乐部待过。当米兰放走了阿奎拉尼,立刻招来了“空降队长”蒙托利沃,而阿奎拉尼在经过长时间租借辗转后,从利物浦永久性转会回意甲,正是顶替佛罗伦萨蒙托利沃留下的空位。生活总是这样山不转水转,给人意外,又完全不让人意外。

所以在2014年那场热身赛时,当蒙托利沃骨折应声倒地,阿奎拉尼赶紧在替补席上热身的场面令人印象深刻。那一年蒙托利沃29岁,阿奎拉尼30岁,从后皮尔洛时代被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未来中场两位新星,最终都成了平行世界大家一厢情愿的想象。

(这场比赛印象很深,只不过高清图找不到了)有人说是伤病毁了他们。的确不论是阿奎拉尼还是蒙托利沃都经历过大伤,对于体育竞技者来说,能成为巨星,成为传奇的一个重点就是出勤率要高,受伤要少,尽可能参加更多的比赛,才有可能被豪门发现,在豪门摸爬滚打时间越多,拿冠军获得荣誉可能性越高,就越容易进入名人堂。当然像巴乔、罗纳尔多这种数次大伤还能成为足坛念念不忘的名宿,也是有的,那是凤毛麟角。但我觉得比起伤病的困扰,更多的是大环境的影响和一代人就是一代人的命运,虽然说这听上去更像是宿命论。可是就像我们每个人在社会浪潮中行使的责任和享有的权利截然不同一样,蒙托利沃和阿奎拉尼那一代意大利中场或者意大利球员,目睹了意甲目前为止辉煌的尾巴,自然也得承受辉煌过后带来的一地鸡毛。尽管这听上去对球员个人生涯来说并不公平,但事实就是如此残酷。中场球员在意甲21世纪第二个十年里的困境如果说21世纪第一个十年意甲中场乃至意大利中场的主题叫寻找皮尔洛。那么意甲赛场21世纪第二个十年里,中场球员的主题则成了“四不像”。先说比格利亚,这位阿根廷哥们实际上也是意大利后裔,拥有意大利阿根廷双重国籍的他,更容易快速被欧洲球探看中,于是在皮尔洛们2006年唱响意大利之夏时,比格利亚也早早登陆欧罗巴,在比利时安德莱赫特,比格利亚开始他的一段快乐时光。

曾经“中场大师”频出的意甲,现在为什么中场星味越来越淡?(7)

(比格利亚曾经有个外号叫“小王子”可见也是很潇洒的)视野开阔、大局观强,转移球精准,远射能力也不错,你要说他是当时安德莱赫特的皮尔洛也并不过分。而且也因为这样的特质,比格利亚早早就入选了阿根廷国家队U字号队伍。也和梅西一起捧起了FIFAU20世青赛冠军奖杯。然而那个时候发生了两件事,足以影响之后比格利亚的人生和踢球风格。第一件事是在2008年比格利亚的父亲意外去世,给当时才22岁的比格利亚以重大的打击,曾经那个金发潇洒的少年几乎在一夜之间变得沉默内敛。另一件事则是在那个时候梦三王朝已经拉开了帷幕,全能型B2B中场逐渐成为主流,曾经的组织型中场需要赋予了更多的“功能”。比格利亚也在此时踢得更加有侵略性更具备防守能力,在安德莱赫特的七个赛季里比格利亚越来越居高不下的黄牌数,以及比格利亚以1米75却能有不错的头球争顶能力足以证明比格利亚在防守上越来越下功夫。一个性格内敛,踢法上越来越具有组织节拍器+覆盖攻防转换功能的球员,注定在世俗定义上的“星味”上要少了很多“圈粉”的时刻。这也似乎间接影响了比格利亚更快的登陆五大联赛的豪门。

(比格利亚在安德莱赫特效力时尤其是后期有意在往全能中场上靠,是安德莱赫特重要的攻守转换节拍器)至少比起他的同龄人巴内加、加戈。比格利亚登陆五大联赛已经是晚了很多很多,2013年比格利亚才登陆拉齐奥,五大联赛的意甲,这时候他才获得了阿根廷国家队的更多关注。而比格利亚逐渐成为组织型工兵中场。这一属性在后来的拉齐奥俱乐部和阿根廷国家队都非常明显。看起来比格利亚已经具备了一个现代中场的“全能性”,而这种全能性更像是一种没有特色的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拉齐奥时期比格利亚的防守工兵属性被开发得更多,但也还是有一些转移调度的空间和能力)尤其是到了米兰之后。比格利亚的问题在动荡的米兰更是被放大得更多,球权分配,攻守转换分工,已经习惯了做“绿叶”的比格利亚,像一个被社会磨平棱角的中年人,不再有那样的魄力和胆识去做米兰中场领袖,也自然难以成为米兰复兴的核心人物。

曾经“中场大师”频出的意甲,现在为什么中场星味越来越淡?(8)

(在米兰比格利亚则更像是全心全意的中场防守“补锅匠”)这不仅仅是比格利亚这一个外援中场在意甲遇到的尴尬,这是很多外援中场在这个有着独特意式防守哲学的联赛里都留下这样的尴尬,除非能做到像布罗佐维奇、马图伊迪、德容恩、巴德利这些个“跑不死”的铁肺中场。那么像巴内加、恩宗齐、从国米重新回到佛罗伦萨的巴莱罗乃至变换了风格的皮亚尼奇这些曾经作为组织型中场,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必须要顶上去作为“全能中场”的球员可能都很理解比格利亚在意甲的难处。

曾经“中场大师”频出的意甲,现在为什么中场星味越来越淡?(9)

(从组织核心到防守工兵,从攻防转换全能到力不从心,意甲现在的外援中场只要不是“跑不死”类型都陷入某种困境)在缺少资金,也缺少耐心培养的情况下,在意大利式家族化足球没落和工业化足球崛起的夹缝里,比格利亚这些外援只是简单装在战术板套子里的人。他们被忽略了球员作为人的成长与特点。也自然很难再有像上一个时代,意甲赛场上那些大师级中场,具有鲜明特点的中场频出,这也算是比格利亚们在这个时代意甲所经历的“悲剧”,而这其中的酸涩,只有比格利亚们自己能明白。

博纳文图拉是21世纪意甲本土中场的缩影

比起比格利亚作为外援在缺钱的意甲所有的困境,博纳文图拉则是这十年来意甲本土进攻中场尴尬的缩影。

亚特兰大青训出身的博纳文图拉至少在青训这个起点已经不低了,亚特兰大青训意甲后花园不是白叫的。

曾经“中场大师”频出的意甲,现在为什么中场星味越来越淡?(10)

然而你回想博纳文图拉的技术特点时能想到什么,绝对速度?没有。一流盘带?勉强。精妙的组织串联?一般。能作为扛人的前卫战术作用更大?我不信。所以博纳文图拉给人留下的印象无外乎是努力、勤奋无球跑动、内切后的远射,待到年纪增长,体力下降,位置逐渐后撤,为了能继续在意甲赛场上生存,不得不开始更多承担防守跑动的重任。是不是特别像那些业务上最终没有更大的突破,只能喊着努力努力再努力的偶像们?这也是数年来意大利青训足球的困惑。年少成名,U字头梯队打得有声有色,尤其是近几年欧青赛、世青赛意大利战绩也绝对不到一个足球传统强国闹人才荒的地步。可是还记得当年的波利吗,还记得当年的萨波纳拉吗、还记得当年的贝纳西吗、哪怕是更年轻一些的加利亚尔迪尼等这些意大利本土中场的成长轨迹都是年少出色,成长迷茫,消磨灵性或者受伤频繁,成为不了全能中场,只能沦为工兵防守……

曾经“中场大师”频出的意甲,现在为什么中场星味越来越淡?(11)

曾经“中场大师”频出的意甲,现在为什么中场星味越来越淡?(12)

曾经“中场大师”频出的意甲,现在为什么中场星味越来越淡?(13)

曾经“中场大师”频出的意甲,现在为什么中场星味越来越淡?(14)

(谁还记得波利和萨波纳拉曾经的模样,踢球风格,是岁月的印记,但是只能这样了吗?)有人说这是外援挤压了意大利本土球员的生存空间,这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如今的意甲能用意大利作为中场大脑核心球员的球队真的不多。但我觉得这并不是意大利本土进攻型中场毫无特色的最大原因。我认为意大利本土中场发展之所以如此受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自己的定位,和球队教练对他们的定位两个方面。在自己对自己的定位上,这些年少稍微有些灵气的意大利本土中场尚能凭借自己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架势和大多数人不熟悉自己的踢法能够独步一时。可一旦打过一轮赛季,意甲这些老油条们吃透了你的步伐,吃透了你的动作,再想防你是轻而易举的事,这时候球员就面临着定位转型的问题。然而往往球员在踢球的时候思维定势和思维惯性非常明显,绝大多数球员在21岁之后踢球的风格依然承接着曾经青训队的理念和模式,无非就是在具体行动力上积累了更多经验和多方面的肌肉记忆,多了临场的手段。但真正能够成为一定级别的球员绝对是能够不断学习不断成长来改变自己某一阶段的属性,改变自己的定位,比如早年的皮尔洛就是典型的AttackMedfield,但为了更好的适应球队促进自己的成长,他把自己变成了PlayMaker。当然这里也不能让每个意大利中场,尤其是进攻型中场的转型方向都扎堆往PlayMaker走。但这种成年后稍有小成就的中场们对自己的认知,对周围的学习能力,对教练的战术意图理解力,是需要在职业生涯中不断摸索和积累,显然在像博纳文图拉这一批意大利中场实在很难看到他们这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对自身的定位还有在职业规划上对自己的认知。最明显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什么时间节点,什么情况下年轻球员去往更强的球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如果年轻球员对自己的认知不够清晰,总认为自己是“天选之人”,那么很可能这些球员连转型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在强队里蹉跎了岁月。

曾经“中场大师”频出的意甲,现在为什么中场星味越来越淡?(15)

曾经“中场大师”频出的意甲,现在为什么中场星味越来越淡?(16)

曾经“中场大师”频出的意甲,现在为什么中场星味越来越淡?(17)

(这些意大利本土球员并不都是中场,但同样曾经年轻的他们被寄予厚望,可一旦加盟强队他们仿佛迷失了)另外一个就是教练的重要性了。一个优秀的教练,不仅仅是在业绩上拿得出手,在对球员的成长上有重要的帮助,也是很重要的。哪怕是蒙托利沃、马尔基西奥、帕罗洛这批意大利中场也是在教练不断给试错机会,不断调教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的。可现在工业化足球模式,就几乎让教练没有了这个“试错成本”,这个不光是在意甲,在五大联赛都存在这个问题,尤其是有成绩要求的队伍,那些主教练们更是只想买“即插即用”的球员,对球队本已经有的年轻球员,年轻中场的提点、改造乃至使用,都很难付诸实施。当小有名气的本土球员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的意大利年轻人,遇到业绩压力极大很难去接受球员犯错的意大利中生代教练。博纳文图拉们的尴尬自然也就不奇怪了。写在最后

结尾我并不想升华,让大家看到像意大利中场未来还是后继有人云云。我更希望通过以下这张数据表认清楚一个现实,那就是在意大利足球注册人口这十年是逐年减少,尽管校园足球的人口基数还是巨大的,但在成为意大利职业足球人口上,流失的数量太多了,这也导致了意大利足球在这十年的选材上越来越受限。

曾经“中场大师”频出的意甲,现在为什么中场星味越来越淡?(18)

(近十年意大利注册足球人口越来越少)最直观的影响就是意甲球队中可用的意大利本土球员也是肉眼可见的减少,那就更不用说意大利年轻中场在未来的前景。所以我们才会对出现巴雷拉、洛卡特利、扎尼奥洛、佩莱格里尼有着越来越多的期待,因为意大利球迷能期待的年轻中场真的越来越少。

未来?现别谈未来,现看看这批意大利中场在经过越来越多的意甲赛场磨炼之后能有多少成长吧,毕竟饭要一口口吃,经验也是一步步增长的